8月2日傍晚8時許,陜西突降暴雨造成泥石流漫道,致使西安開往北京的Z20次列車2截車廂脫軌,中斷運行,多趟列車晚點。經1100多名搶險人員連夜冒雨搶險,昨天凌晨4點30分許,泥石流清理完畢,隴海線恢復運行。(8月5號華商網)
剛看到這則新聞題目時,筆者為成千上萬的旅客和火車司機捏了把汗。當點開內容瀏覽一段后,才長長嘆了口氣,這次列車脫軌無一人傷亡。想想這是一種幸運,但仔細思量又是一種必然,而且背后有很多可圈可點可贊的地方。為什么這么說?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一直是鐵路的行動指南。最近一段時間,不但臺風組團而來,暴雨也是你來我往!吧徎、燦鴻、浪卡”三臺風共存時間長且相互影響,這次暴雨更是“洪水猛獸”,給旅客帶來了很大麻煩。但各客運站和列車都已備足相關物品,對客運設備設施也都進行了全面檢查;各站段應急指揮中心也加強了值守,及時對現場進行指導,保證信息暢通;各單位也都組織了搶險人員、物資和機具待命。所以,這次Z20脫軌,相關單位能火速支援,把旅客的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小,為廣大旅客筑起了強大的后盾。
“設備設施是支持一切的基石,沒有設備設施作為最基本的保障,一切都是空談”。幸運的是我國在車輛制造和線路建設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并且有了自己的“標準”。讓我國在這個靠科技、靠技術的時代里,敢攬“瓷器活”,敢在“虎口里搶食”。況且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如:俄羅斯市場海外首秀和高鐵車輛出口德國等等。因此,筆者認為,鐵路先進的設備設施在這次Z20脫軌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鐵路人在設備設施的使用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否則設備設施也無“用武之地”。
“集體是力量的源泉,眾人是智慧的搖籃”。這次Z20脫軌搶救必然離不開鐵路各個工種之間的配合與服務。首先是火車司機發(fā)現問題。然后用無線通信設備報告車站值班員和列車調度員,列車調度員研究營救辦法。同時,列車乘務員讓旅客安心,保障旅客安全。最后是施工搶險人員營救并處理一些后事。
面對來勢洶洶的自然災害,究竟拿它怎么辦?筆者認為,確保安全才是第一要務,鐵路有關部門要有“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的思想。同時,科研團隊要在研究上下“真功夫”,如研制在臺風、暴雨中能行駛的列車等。當然,如果旅客可以多一點理解,多一點換位思考,解決自然災害的影響將會事半功倍。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