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三聯(lián)書店 (香港)及零傳媒于7月16日在香港舉辦 “名家談三毛”分享會,邀請嘉賓暢談與“三毛”漫畫有關的趣事,推介“三毛”之余,更希望將作品中滲透的愛國情懷在當代社會傳承及發(fā)揚下去。

著名漫畫家張樂平于1935年創(chuàng)作的 “三毛”是家喻戶曉的漫畫人物,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張樂平之子張慰軍在當日的分享會上說,“三毛”的形象之所以經久不衰,最主要在于他的真實性,“‘三毛’就像一個鄰家孩子,雖然故事的時代背景與現(xiàn)在不同,但他的善良及樂觀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

談及父親創(chuàng)作 “三毛”的初衷,張慰軍表示,當時的漫畫形象很多,如!”亲蛹懊鄯湫〗愕龋瑓s沒有兒童的漫畫形象, “三毛”應運而生。他說: “相比現(xiàn)今孩子們幸福的成長環(huán)境, ‘三毛’的童年經歷雖然坎坷,但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三毛’已80歲,但精神不老。”

香港跨媒體創(chuàng)作人、漫畫家歐陽應霽現(xiàn)場拿出他的收藏品、首版發(fā)行的 “三毛”漫畫與觀眾分享。他坦言,當年正是由于看了 “三毛”才立志成為一個漫畫家,因此張樂平可以算是他的啟蒙老師。他說:“很感慨這么宏大的歷史背景可以通過漫畫傳到下一代,原來漫畫不是純粹的逗樂,因為 ‘三毛’是我第一部看到哭的漫畫。我也不知不覺學到了很精準的漫畫語言,即只有畫面、沒有文字,甚至連題目都沒有,才是漫畫的最高境界!

香港知名漫畫家黃玉郎也表示,早期 “三毛”漫畫傳至香港時,逾四成的本地漫畫家都在追隨張樂平的風格,之后才慢慢發(fā)展成多元化的電視劇漫畫、功夫漫畫及電影漫畫等。黃玉郎說,他很仰慕張樂平, “無論是藝術造詣還是愛國情操都很值得尊重”。

當日的分享會為第26屆香港書展的系列活動之一,吸引近500名市民及學生參與;而曾于上世紀70年代陸續(xù)出版的 《三毛流浪記》及 《三毛從軍記》也于書展上重新推出。

據悉,香港大會堂還將于10月27日至11月3日舉辦 “以筆作刀,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張樂平作品展”。屆時,多幅未公開展覽過的張樂平漫畫手稿、抗戰(zhàn)時期歷史照片及部分文物將首次在港展出。 王小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