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溪
這枚1987年大瑤山隧道貫通紀念石置于有機玻璃密封外殼之內,白色,石上粘有金屬牌,一面標注“大瑤山隧道貫通紀念1987年5月6日”字樣,另一面標注“大瑤山隧道剖面圖”字樣及剖面示意圖。該紀念石為2004年7月鐵道第四勘察設計院捐贈給中國鐵道博物館,館藏至今。
大瑤山隧道是京廣鐵路衡廣段復線上的一座特長雙線電氣化隧道,全長14294米。從1978年開始勘測設計,到1981年11月開工建設,再到1988年12月竣工通車,大瑤山隧道的設計建設經歷了近10年的時間。它的建成標志著當時我國已躋身掌握長大隧道建設技術國家的行列,隧道的設計建造技術和科研水平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大瑤山隧道的修建困難重重,它穿過了南嶺山脈南麓大瑤山區(qū)武水峽谷,相對高差約1000米,埋深70米至910米。武水迂回流轉,灘多水急,兩側群山峙立,地勢險峻。當?shù)刂脖幻,人煙稀少,運輸困難,勘測期間甚至要動用直升機吊運機器設備至工地。
隧道修建按照 “新奧地利隧道修建方法” (簡稱 “新奧法”)原則,采用錨噴做初次支護后,即進行洞內圍巖變形量的測量和監(jiān)控。這種施工方法確保了施工安全,可以節(jié)省施工材料、改善施工條件,同時為大型機械進行施工作業(yè)創(chuàng)造了條件。隧道修建過程中,先后引進了破巖、裝運、支護等大型機械設備,包括大型機械四臂液壓臺車、全斷面模板襯砌臺車、汽車式混凝土噴射三聯(lián)機等。這些設備組成開挖、運輸、襯砌三條機械作業(yè)線,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隧道穿越地區(qū)地質條件復雜,包括大小斷層14條,全長約1.82公里,其中九號斷層是整個隧道設計和施工難點,這個斷層長465米,其中165米是強烈擠壓帶。巖體不僅穩(wěn)定性差,而且存在大量涌水現(xiàn)象。1985年12月,鐵道部邀請地質礦產部、水利電力部會同鐵道部專家近20人到現(xiàn)場考察,并且對地質資料、設計、施工方案進行復審,確定了步步為營、穩(wěn)步前進的原則,對九號斷層涌水地段采取了設置超前平行導坑、加強地質超前預報、加強初期支護、采用大型機械半斷面開挖等措施。1987年5月6日,經過7個多月的晝夜奮戰(zhàn),九號斷層貫通,它的貫通也標志著隧道全線勝利貫通。經測量,其修建精度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大瑤山隧道九號斷層的施工是對不良地質隧道施工技術的一次重要考驗,它的修建為軟弱圍巖隧道施工開辟了途徑,是我國隧道建設史上的一大突破。
大瑤山隧道完工后,京廣鐵路南段坪石至樂昌間鐵路復線的運營里程縮短了約15公里,避開了沿河地質不良地段,預留了武水峽谷興建水利樞紐、開發(fā)水利資源的條件。大瑤山隧道修建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對此后國內隧道及其他地下工程的修建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修建新技術先后榮獲鐵道部和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本文圖片由中國鐵道博物館提供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