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夏天,照片中的四人從濟南鐵路機械學校畢業(yè)前夕,每個人在分配志愿表上都這樣填著:堅決服從分配,到祖國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結果,周應瑜(照片左后)、王明光(照片右后)到了南昌車輛段,張吉先(照片右前)去往永安車輛段,我的“歸宿”是大同車輛段。
1967年12月下旬,我去南昌出差,從杭州乘坐浙贛線的火車在向塘站下車,步行近2個小時,來到了屬于南昌車輛段管轄的列檢所,王明光在那里負責檢修貨物列車。那天,他正好當班。
后來,我倆一起到了南昌,巧遇張吉先,時值“文革”初期,他前來“投奔”在學校時班里的生活委員周應瑜(張吉先是副班長,我是團支部宣傳委員)。
我們幾個見面后親熱至極,去百花洲公園拍照,無奈雪越下越大,數(shù)步開外什么也看不清,只好在室內完成了拍照。他們說:“你把塞北的雪給帶來了!苯(jīng)我提議,照片上加了幾個字:同學喜遇于南昌!
如今,我們皆已年逾古稀,周應瑜、王明光二人從副段長和工程師的工作崗位上退休后,在南昌與兒孫們歡聚一堂;張吉先為解決兩地分居早回了山東;我提前退休后也回到老家青島定居。說來也巧,我所住小區(qū),竟是周應瑜當年生活的村子,現(xiàn)在成為了青島市區(qū)的一部分。這倒應了小品里那句話:緣分吶!
本文圖片由杜浙泉提供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