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張鐵路車站站匾趣談
匾額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之一,匾額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點睛之筆,匾額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在京張鐵路青龍橋站,粉刷一新的站匾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讓慕名而來的人們看到了百年老站的別樣生機。相似形制的匾額同樣也出現(xiàn)在京張鐵路沿線每座車站的站房之上。
京張鐵路全線通車時,正線共設(shè)車站13座,依次是廣安門站、西直門站、清河站、沙河站、南口站、青龍橋站、康莊站、懷來站、沙城站、下花園站、宣化府站、沙嶺子站、張家口站。每座車站的主站房中部上方都有一塊石質(zhì)站匾,每個站匾形式基本相仿,自右至左依次是題寫時間、站名、題寫人。
13座車站共有3個題寫時間,分別是“光緒丙午夏季”“光緒戊申秋季”“宣統(tǒng)元年長夏”,分別代表了京張鐵路分三段建設(shè)的建成時間。第一段從廣安門至南口,建成于1906年,第二段從南口至下花園,建成于1908年,第三段從下花園至張家口,建成于1909年。
13座車站站匾題寫人共有3位,廣安門至南口段內(nèi)5座車站題寫人是陳昭常,青龍橋至下花園段內(nèi)5座車站題寫人是關(guān)冕鈞,最后一段的3座車站題寫人是詹天佑。
詹天佑正是主持修建京張鐵路的總工程師,陳昭常和關(guān)冕鈞二人同樣是修建京張鐵路的重要人物。陳昭常是廣東新會人,清朝光緒年間進士,曾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一等編修等職。1905年京張鐵路開工建設(shè)初期,陳昭常任京張鐵路局總辦,1907年卸任。關(guān)冕鈞生于廣西梧州,與陳昭常是同科進士,曾擔(dān)任翰林院編修等職。陳昭常離開京張鐵路后,詹天佑由會辦升任京張鐵路總辦兼總工程師,關(guān)冕鈞則被任命為會辦。
13座車站站匾的中間位置是站名所在,站名分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分是站名的繁體漢字,自右向左書寫而成,下部分是站名的韋氏拼音,自左向右書寫而成。韋氏拼音又稱威妥瑪氏音標,是清末至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中國和國際上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它曾被普遍用來拼寫中國的人名、地名等,如將“北京”拼作“Peking”就是韋氏拼音拼法。至今仍有一些中文名詞的英文譯法保留了韋氏拼音拼寫,如將“功夫”拼作“KUNG FU”,“太極”拼作“Tai-chi”等等。13座車站站匾中僅有一座較為特殊,那就是張家口站,張家口站站匾上并沒有采用漢字“張家口”的韋氏拼音,而是標注為“KALGAN”。這是因為張家口在蒙語中稱為“卡拉根”。由于張家口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商品貿(mào)易集散地,“卡拉根”這個名字便隨著蒙、俄等國的商人傳播開去。
隨著時間推移,京張鐵路已歷經(jīng)百年歲月的洗禮。從這些車站站匾上,我們?nèi)耘f能夠欣賞到京張鐵路車站的百年輝煌,它們獨特嚴謹?shù)男沃、蒼勁有力的書法無不反映了詹天佑等早期中國鐵路人嚴謹求實、自信自強的精神品質(zhì)。
本文圖片為京張鐵路沿線車站站匾,由張貝貝提供
免責(zé)聲明: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zhuǎn)載內(nèi)容之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
鐵路資訊
- 農(nóng)歷小年車票開售 鐵路春運售票超1億張08:09
- 這一年,你的平安有鐵路人在守護08:09
- 京張“四電”通過初驗08:08
- 鐵路新裝備拉動“公轉(zhuǎn)鐵”08:07
- 推進安全生產(chǎn)整治有新招08:06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